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事工作 > 人才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怎么建?研究室主任有话说

2022-01-24 10:00 | 来源: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开幕。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作年度工作报告。 

  谢伏瞻强调,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贺信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心系“国之大者”,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决策咨询的水平,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更好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网特约12位身处科研一线的研究室主任,谈谈如何更好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 

 

                   谢鸿飞:中国民法学研究大有可为 

  2021年,民法研究室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表彰,这既是对民法研究室前辈学人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民法研究室当前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民法研究室十分重视学科队伍建设,研究室现有五名在编专职研究人员和两名在站博士后,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全体科研人员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个人研究兴趣,通过个人钻研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目前,民法研究室的学术研究涉及民法基础理论、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侵权法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民法学的各个分支,民法研究室已成为中国民法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民法学是一个有着深厚理论积淀的基础性学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马克思主义法学等均为民法理论大厦的构建贡献过思想“基石”。民法学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一国法律中,民法典被称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因为它关系社会交往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法学者只有熟稔社会运行机理,并且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方能体悟民法之精髓。民法研究室始终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方针,一方面关注民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探寻民法制度的历史和思想渊源,致力于民法精神的阐发;另一方面也非常关注民法学的实践面向,聚焦社会现实中的民法问题,服务于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活动。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其规则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市场交易规则的提炼,因而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民法又是一国民众共同价值信念的外在体现,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气质,因而其又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世界视野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民法研究室学术研究的特点,研究室的学者均具备运用外语开展研究的能力,重视对域外先进理论和法治经验的追踪、比较和借鉴。与此同时,民法研究室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把解决中国当代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作为研究志向,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力争开创民法学的中国学派。

  在今后的工作中,民法研究室将以本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为指引,探索民法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思路和新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致力于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完成合同法、担保法等领域体系书的创作;二是服务于民法典的切实有效施行,进一步推进民法典评注事业的发展;三是配合后民法典时代民事特别法的立法工作和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各编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亦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面依法治国和民法典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法学研究大有可为。民法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将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争取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

 

                    刘方喜: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谢伏瞻院长强调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院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结晶——这为我们研究文艺、文化基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提供了研究指南和发展方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伟大复兴,同时又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复兴——我们文艺、文化理论研究者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的理论指南,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融入这一伟大复兴进程,才能取得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成绩。 

  谢伏瞻院长工作报告提到了限制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文艺、文化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文艺界出现的种种乱象,不仅与一些艺人失德有关,也与资本在文艺、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有关——而这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重视“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我们在文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尤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艺、文化的影响研究方面,在相关学科研究中处于前列。 

 

               何代欣:以扎实可靠的财政学研究 践行国家队使命和重任 

  作为我院“登峰计划”优势学科之一,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理论阵地,致力于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2021年,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财政研究室推出一系列总结、提炼中国财政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标识性成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高水平成果,贡献“三大体系”建设,践行财政学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财政研究室心系“国之大者”,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真学问。研究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策略、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等问题,推出高质量智库成果,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学理支撑。具体来看,我们在财政政策、财税体制改革、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减税降费等领域发表多篇(部)高水平研究成果、完成多项交办任务、获得多次嘉奖。财政研究室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面向国内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经济学刊物、财政学顶尖杂志上。这是在以中国财政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潜心探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将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多出精品力作,全力打造更加出色的财政学国家队。

 

                 刘源:发扬求真务实学风 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谢伏瞻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我院正向着基本建成“三大体系”目标稳步推进。先秦史研究室作为基层执行单位,面临着如何在本学科内,具体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和行动纲领的艰巨任务。先秦室为了较好完成院所要求,结合古代史所“求真务实”“以小见大”的学风,通过这两年室内成员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集体合作的实践经验,逐渐摸索出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方向,即:细致解读古文字史料,稳步推进学术创新,以实证研究促进理论建设。先秦室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工作思路,主要考虑如下:

  一是老一代学者创造了辉煌的成果,《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既是我院我所的标志性学术精品,又是中国学术界的里程碑式巨著,同时也是研究室的拳头产品和最显著的关键词。《合集》及其相关资料积累,是学界一大富矿和研究室的丰厚家底,在今天不仅需要利用,还得利用好。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把《合集》中的甲骨文材料,作为殷商史料,作为中国早期文明遗产,细致解读和研究,再通过专题研究方式,进行学术创新,在甲骨学、殷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总结上,进一步尝试升级换代。

  二是先秦室是在老院长郭沫若的直接关怀下成立,历史所老所长尹达担任首位负责人,著名学者顾颉刚、胡厚宣、李学勤均在先秦室承担完成过重要学术任务。郭老等前辈,不但重视古文字研究,也重视古书文献和考古发现,特别在古文字、传世古籍研究方面,是逐字逐句认真琢磨的,涓涓细流以成江河,达到了难以企及的治学高度。郭老是“甲骨四堂”之一,中研院首届院士。顾颉刚是古史辨派、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创始人,研究《尚书》的大师。胡厚宣是甲骨学大家。李学勤是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们的成就均来自对古文字史料、古书的精细研究,不放过一字,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理论总结和方法创新,这些优良传统,先秦室必须继承和发扬,不然难以在今天的学术界凸显自身特点,发挥应有作用。如果背弃前辈学风,不读史料或粗读、误读史料,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撰写空头文章,结果就是既不能贯彻唯物史观,也无法为我院“三大体系”建设作出实际贡献。

  三是古代史研究所数十年来提倡求真务实的学风,坚守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既不空谈理论,也不陷入碎片化研究,而是强调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重大问题与具体史料相结合。先秦室作为古代史所的大室、老室,在“三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理应继承和发扬古代史所的优良学风,不盲从学界一些风气。如今天的古文字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但也存在面对新材料,一哄而上,没多久又一哄而散的问题,在理论创新和方法更新方面缺少贡献,零敲碎打多,系统研究少,同时不注重与古史研究结合,强调“技术”但忽视历史逻辑。再如目前的夏商周三代历史研究,在利用古书、古文字、考古材料方面,则有不求甚解,随意使用的毛病,结果让史料沦为“学术产品”的点缀和包装,这样史学研究显然违背了古代史所传统学风,也无助于我院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综上,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发扬古代史所求真务实的学风,是先秦史研究室落实“三大体系”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扎实开展史料解读,同时头脑中不放松理论创新这根弦,才能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当然,诚如钱穆所言,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执行,先秦室优良学风,也需要室里每一个科研人员身体力行,才能达到上述的工作设想,实现史料解读与理论创新的双丰收。科研工作说到底,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还要稳步产出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既是智力活动,更是艰苦的体力活,像郭沫若、顾颉刚先生那样即使是著述等身,但文章还是一改再改,这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都是正常不过的。因此,研究室也要做好组织工作,提供条件,多开展学术研讨与内部交流,激发大家的学术责任感与工作热情,辅助室内成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出学术精品打好基础。

 

                      吕鹏:心系“国之大者” 践行“从实求知” 

  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党建、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是社会学研究所2020年成立的一个年轻的研究室。研究室成立以来,全体成员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治理、县域产业、数字乡村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22年,研究室全体成员将深入学习和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共同富裕、平台治理、数字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扬团队精神,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取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作为党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我们将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国之大者”,践行“从实求知”,为人民做学问,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优异的科研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特别是发挥社会学注重田野调查的传统和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正如费孝通先生一辈子“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走一趟写一篇”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应该将党员的使命与学者的志业结合起来,将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与学者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紧密关联起来,针对现实问题撰写政策研究报告,针对学术问题撰写高质量研究论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刘乃亚:创新工作方法 扎实推进院工作会议重要部署 

  研究室是学科建设的“细胞内核”,也是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的实施主体。自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并挂靠西亚非洲所后,本着服务新时期“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对非工作大局,研究所对学科进行了重新调整,经研究决定,保留社会文化研究室(以下简称“社文室”),并在原有基础上,编制增加至8人。社文室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身,聚焦西亚非洲地区社会文化研究,同时肩负本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任。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6人,学术背景涵盖史学、新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

  社文室自成立以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紧密围绕院工作会议统一部署,聚焦科研本职工作。二是紧密围绕院创新工程工作部署,努力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创新工程项目融合发展。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扎实推动支部党建工作,引领学科更好发展,研究室主任的作用是关键。研究室主任通常兼任支部书记,院党组的这一安排,也是强化“第一方阵”和“政治机关意识”的制度保证。如何通过政治学习引领研究室的工作开展,避免支部学习和研究室工作陷入“两张皮”的尴尬境地,是各研究室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需要研究室主任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入思考,创新工作方法,支部工作和研究室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个体劳动”的科研模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的形势发展需要。现在的研究工作越来越需要团队协作,而且是高度统一的团队间协作。

  我们通过建立支部和研究室之间的“部室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机制的核心,是以包容性的支部建设引领研究室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通过支部的制度性、规范化的政治学习,体现真学真悟真用,高屋建瓴,确保科研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支部学习也会根据情况扩大参会人员范围,体现了包容性特点。支部将此作为服务身边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学习内容上具有选择性,注重聚焦主业,体现联系科研实际工作的特点。如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引领大家关注有关国际形势部分的论述,并以此指导课题申报。三是注重学习成效。结合成员的各自研究方向和领域,将学习心得体会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理论学习文章。社文室的“部室联动”机制受到院党史学习教育指导组的高度好评。

 

                          郜亮亮:推动土地经济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2年,土地经济研究室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贯穿到研究室工作中,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力争实现研究室工作取得新业绩、学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积极开创支部工作与研究室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土地经济研究室的党员属于农发所第三党支部,我们将充分利用返所日时间,积极组织支部活动,将支部活动与学术研究统一起来,解决党建和科研工作“两张皮”问题,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年轻党员同志快速成长,将党的建设融入科研等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持续坚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研究室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程,特别需要正确的发展方向。研究室将2022年定位为“落实行动年”,从掌握每一个概念、写好每一篇文章到讲好每一个故事都要求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寻找土地问题的研究方向,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和突破口。

  三、以“相互融合就是彼此成就”的理念促进土地研究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再上新台阶 

  目前,土地经济研究室是我院唯一聚焦土地问题研究的科研平台,也是我院“农业现代化”重点学科和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依托平台,如何更好发挥智库功能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谢伏瞻院长多次强调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这为土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一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的应用对策研究才是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研究室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经济学基本原理、产权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学习,开展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调查抽样设计等研究方法的学习,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的基础理论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将心系“国之大者”,围绕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对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中移民搬迁农户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理论探讨。

  新的一年,研究室将继续扩大学术交流,积极筹备举办“中国土地论坛”,充分利用好已经初具规模且效应显现的“北京贡院农夫论坛”学术平台,积极开展学术“走出去与请进来”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土地综合实验室”建设,力争汇聚全所、全院、全国、全球相关专家的智慧,将土地经济研究室发展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土地经济研究智库机构,为我院“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王俊生: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必须吃透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同时,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后,我们研究室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举办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担当新时代青年责任”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青年党员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21年,研究室出版了两本专著,发表了11篇核心期刊论文,撰写了10多篇要报。2022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为遵循,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不断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要求我们必须有家国情怀,积极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为此,在研究室工作中,我们一贯强调两条腿走路,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须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二是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做出高质量的政策报告。

  谢伏瞻院长提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落实到研究室工作上就是需要做好集体研究。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融合发展趋势,还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趋势,都表明合作研究势在必行。研究室不是科研人员的联合体,而是要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整合研究力量,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朱继东:以深化学术研究为抓手推动研究室建设更上新台阶 

  认真学习谢伏瞻院长的讲话,结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的实际,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研究室建设再上新台阶:

  首先,以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术理论研究的根基,能否真正学好用好经典著作,是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带动学术研究出成果。从2021年9月开始,我们策划推出了“重读毛选”读书会,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开始,通过研究室一名成员领读讲解、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的方式来加强对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学习。每次读书会,领读讲解的同志都认真准备,现场其他同志热烈讨论,不仅学术上得到提升,而且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通过重读经典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和推进学科建设等,整个研究室工作取得明显进步。2022年,“重读毛选”读书会继续进行,并且吸引了其他研究室的同志一起参加,成为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学习品牌。

  其次,通过办好毛泽东思想论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引领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是研究室的工作重点。经过八年努力,该论坛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层次论坛之一。2022年,我们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等,坚持开门办论坛、扶持年轻人、体现时代性等,全力办好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进一步提升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引领力。

  第三,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进一步深化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2022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我们的学术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继续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最后,在继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将进一步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忠诚捍卫“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抓手,为建设坚强意识形态阵地作出更大贡献。

 

                 解扬:深入加强党史学习 促进研究室与支部建设并轨同行 

  本次院工作会议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全党全国深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为新的一年我院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细节,确定了节奏。今年将加强研究室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我院提升“三大体系”建设水平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保障。根据我院研究工作的特点,院属各所的研究室是开展日常研究工作最为基础的组织单元。研究室设置与各所支部建设间有重叠,各所党支部往往以研究室为基础设立,因此研究室建设应与党支部建设同步推进,并轨同行,让党支部成为各研究室发展的坚实基础,确保各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引的轨道上健康前进,让研究室工作为支部活动提供有专业特色的新鲜视角,让研究人员能够学用结合,既提升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机制性保障。

  首先,中国古代史领域的专业研究应与党史学习紧密结合,共同推进我们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国人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勇于奋斗、开拓进取的一百年,也是不断反思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摸索发展道路的一百年,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史研究必然不能脱离对党史的深入学习。要将学史明志与对中国古代史研究视为有机的统一整体,通过总结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百年党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其次,古代史研究所作为世界上中国古代史研究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领域最完整的专业团队,既包含断代史,也有专门史,在研究室建设与党史学习紧密结合,研究室与支部建设并轨同行,使两者的研究相得益彰上,有先天优势。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最为基础的核心单元,通过研究室的各项活动,支部活动和党史学习能够更为切实地指导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党支部学习,各研究室的日常工作就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指引。将对党史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摸索的规律认识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认识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理解中国道路走过的艰辛发展历程,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有益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环节。

  最后,古代史所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同时一批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史学人才蓬勃而出,成为新时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机构。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来,历史学部各所继承本所学科优势,党史学习与专业探索结合成为普遍趋势,不少年轻人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动力,老同志也提升了学习热情,研究室与党支部建设并轨同行成为宝贵的经验,可以在新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深化,藉此深入我们对包含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内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突出问题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史学基本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古代史研究。

 

                           肖河:在伟大时代推进外交政策研究 

  在院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全面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过去一年中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决策咨询等领域取得的各项重大成绩,有力地说明了过去一年确实是我院各领域建设的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些成绩印证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蓬勃发展,也是伟大国家和伟大时代的缩影。 

  过去一年,乘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的东风,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前所未见的好成绩。全所科研人员发表十数篇顶级和权威论文,获得了八十多项院对策信息奖,实现了学术和对策研究的双丰收,开好“十四五”时期研究所全面发展的新局。 

  全院和全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既是激励人心的鼓舞,又是催人奋进的压力。正如谢伏瞻院长在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在“三大体系”建设上仍有不足,对策研究的战略性、储备性和前瞻性仍然不够,学术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还亟待加强。如果不能戒骄戒躁、以更加专注的姿态继续投身于工作之中,不仅绝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可能滑坡倒退。 

  全院和全所的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研究室。每一个研究室的“进”与“退”,也会影响全所乃至全院的发展。过去一年,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完成了学科定位调整和研究室更名,以新的面貌和更加坚决的奋斗精神投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事业,在参与研究所和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各项工作中迅速成长。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在国家、全院和全所的“十四五”规划逐步落实之际,外交政策研究室也要加强学科和研究室建设的规划性,将自身发展和院“三大定位”对标,当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合格基层堡垒。 

  未来一年,外交政策研究室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承担决策咨询任务,将论文写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道路上;同时将继续从决策咨询中提炼出当今时代的真问题、好答案,借助实践的反复检验来推动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研究路径。 

  面对大国竞合复杂多变的国际大变局,一方面,研究室将进一步增强对于大国经济竞争和联盟政治的研究,提高理论化水平和政策针对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室将展开对国际信任与合作行为的新的理论探索。这些研究将始终以增强战略性、储备性和前瞻性为导向,努力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 

 

                       鞠维伟:智库与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指出了我院智库建设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这引起了我的共鸣与思考。

  第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科研人员应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为己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牢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根本性目标,将个人学识和能力运用到研究、解决和阐释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领域的重大现实性、前瞻性问题上,才能更好地融入新时期的发展大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第二,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是推进智库建设的必由之路。谢伏瞻院长此前多次强调过,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更加全面、更高水平履行党中央赋予我院的职责,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院的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与院领导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工作部署密不可分。

  第三,青年学者应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统筹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都受过良好的学术理论、思维和方法训练,这些基本功在基础理论学术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种“学术惯性”也容易使得青年科研人员对于应用对策研究的思路和表述方式有理解不清的地方,甚至内心存在“轻视”“抵触”心理,不愿做应用对策研究,这会使得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愈加平淡;同时也有科研人员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全部精力用于“短平快”的应用对策研究,没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对策研究最终也成为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青年学者应将两种研究有机融合,做好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使个人的研究事业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智库建设任重道远。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为我院智库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指出了我院智库成果战略性、储备性、前瞻性与党中央的要求还有差距,智库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

 

电话:010-85196494 E-mail:bgs-rsj@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21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