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援藏纪行之一——雪域高原见初心(2019.07)

7月2日下午,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政府礼堂座无虚席,近百名干部、学生、僧侣、农牧民代表在这里认真聆听“讲团结爱祖国”报告宣讲。台上的宣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援藏干部徐文华。这是他今年4月以来的第13场宣讲活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还要奔赴林芝市巴宜区以及米林县、朗县宣讲,这种紧凑的日程安排对他来说已习以为常。

援藏前,徐文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党委办主任)。他对西藏的向往,源于在他之前参与援藏的两位同事。从他们的描述中,徐文华对雪域高原以及援藏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但更多的是疑惑:“习近平总书记说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样一个遥远、苍凉、人口稀少的地方,究竟为何如此重要?”2015年,徐文华主动请缨援藏,前往那片巍巍高原寻找答案。

深入基层。徐文华来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对口受援办主任,随后又承担文献信息处处长等工作,但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赴偏远地区宣讲。2017年12月,徐文华前往昌都市贡觉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短短一星期,他走遍了贡觉12个乡镇,场次最多的一天进行了3场宣讲。贡觉县属藏东南三江流域的横断山脉峡谷区,这里群山连绵起伏,谷深坡陡,平均海拔4021米。往返各个乡镇间的道路盘旋于群山峻岭之间,车窗外即是万丈深谷。“一开始还是有些担心的,看着外面的山谷,手心冷汗直冒,但渐渐地就习惯了,还可以坐在车里为接下来的宣讲打个腹稿”。徐文华说,“来西藏的这些年,从身边的建藏、援藏干部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甚至改变了我对生命的一些看法,更加激励我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由于思想重视、立场正确、观点鲜明、注重逻辑、语言精练,徐文华的宣讲受到广泛欢迎。在贡觉,他与农牧民一起席地而坐,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脸上除了牙,哪里都是黑的”;在西藏自治区一个区直单位宣讲结束后,一位藏族工人师傅告诉他,听报告的时候连厕所都不敢去,就怕少听几句。徐文华欣慰地说,来自基层群众的肯定,就是他援藏工作中的最大收获。

勇于担当。西藏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改造及信息化建设,是徐文华负责的主要工作之一。2012年,西藏旧图书大楼拆除,新图书大楼2016年基本竣工。然而,由于人手不够等原因,图书馆未能及时开馆,给科研工作带来极大不便。2016年8月,徐文华担任文献信息处处长,上任后立即着手图书馆开馆工作,恢复基本的新书借阅服务。当时,原有的图书资料被打包成几千个纸箱和包裹,集体放置在仓库中。徐文华带领文献信息处的工作人员亲自动手,将图书开包上架。大部分资料尘封较久,“一天干下来,鼻子里都是黑的”。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徐文华忍俊不禁,“但作为领导,就是要做表率,冲在前面”。

知识援藏。西藏社会科学院是西藏自治区重要智库平台。在徐文华到来前,相关刊物已停办一年多。徐文华接手这项工作后,充分发挥自己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政策水平和文字工作能力的优势,在政治理论和编辑质量上严格把关,3年来编审刊物数十期,其中多篇稿件获得中央有关领导、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不来到西藏,就不会了解这里的情况。”徐文华常说,西藏缺人,更缺人才。2016年底,徐文华援藏期满,但此时相关工作刚刚走上正轨。为此,徐文华延缓了回京计划,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8批援藏干部,继续援藏3年。

无悔付出。在旅行者的眼里,西藏高原地广人稀、悠远宁静。而在援藏干部的日程本上,这里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高强度、快节奏的。徐文华为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4年多来,他每年在藏时间都为10个月左右。援藏干部休假含路程约70天,而他2017年仅休21天,2018年仅休30天。短暂的休假期间,他还把工作带回北京处理,也因此常常遭到家人的“埋怨”。而在藏期间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对他来说都是常态。西藏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结昂同志讲,“经常过了半夜十二点,同志们还能看到徐文华同志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有的时候甚至一直亮到天亮。”

在述职报告中,徐文华写道:“西藏地势高、气压低,缺氧严重,自然条件不好,援藏干部到西藏工作短期内很难适应,领导和同事们也经常提醒我工作不要太拼命,悠着点。但是,想一想西藏本地干部、那些长期在藏的干部,想一想那些怀抱理想响应党的号召进藏的热血青年,想一想那些藏二代、三代,想一想所有这些人的贡献,援藏干部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文/高莹)

版权所有(C):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2007)    版权所有(C)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